当你打开一瓶三得利乌龙茶,或许不会想到,这个看似普通的饮料品牌,背后藏着一段跨越123年的商业传奇。
从1899年大阪街头的一家小葡萄酒铺,到年营收超1500亿元、手握Jim Beam威士忌、Orangina汽水的全球饮料巨头,三得利的崛起没有闪电战般的速度,却凭借“长期主义”的智慧,在一次次危机中逆风翻盘。它的故事,或许能给所有企业上一堂“慢即是快”的生存课。
第一步:灵活应变——把“水土不服”变成商机
1907年:葡萄酒加糖,打开日本市场
创始人鸟井信治郎最初进口欧洲葡萄酒,但日本人无法接受其酸涩口感。他没有死磕“正宗”,而是大胆改良——加入糖分推出“赤玉波特酒”,甚至打出“防宿醉”的广告(尽管并无科学依据)。这一“本土化魔改”让葡萄酒从贵族专属变成大众消费品,首战告捷。
1937年:威士忌的14年死磕与战争红利
三得利进军威士忌时,照搬苏格兰配方遭遇惨败。历经14年调整,最终推出口感温和、价格亲民的“角瓶威士忌”。恰逢二战导致进口酒断供,这款“替代品”意外垄断日本市场。
尊重市场差异,比坚持“正宗”更重要。
第二步:长期主义——亏损45年,熬出高端啤酒之王
1963-2008年:啤酒市场的龟速逆袭
当三得利1963年进军啤酒市场时,日本已被麒麟、朝日等巨头瓜分。它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:聚焦高端化。即便连续亏损45年,仍持续投入研发,直到2005年推出专供高端餐厅的“万志啤酒”。凭借极致品质和场景绑定(如“寿司配万志”的消费仪式),最终逆袭为日本高端啤酒第一品牌。
关键点:找准差异化赛道,用时间换空间。
第三步:预判趋势——提前30年埋下“健康饮品”炸弹
1981年:无糖乌龙茶的超前布局
在碳酸饮料统治日本的时代,三得利推出无糖乌龙茶,初期无人问津。但它坚持绑定“健康”标签,甚至借势中国茶文化营销(如“皇帝御饮”概念)。30年后,随着无糖风潮席卷全球,这款“超前产品”终于迎来爆发,在中国市场更是成为网红。
策略:不追逐风口,而是提前播种等风来。
全球化扩张:并购+黑科技,年轻化破局
2014年:160亿美元收购Jim Beam
这笔“蛇吞象”式并购,让三得利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烈酒公司。它没有盲目整合,而是保留品牌特色,借助Jim Beam的渠道打开欧美市场。
2019年:-196℃液氮黑科技
用液氮瞬间冷冻水果制成风味酒,精准击中年轻人追求新鲜感的心理。这款“-196”系列酒饮迅速风靡30国,成为全球即饮酒销量亚军。
收购不只为规模,更为注入创新基因。
总结:三得利的三条“慢生意”法则
1. 本土化不是口号,而是彻底改造
从加糖葡萄酒到柔和威士忌,拒绝照搬套路,只为解决真实需求。
2. 高端化需要耐心,亏损也可以是投资
45年啤酒亏损背后,是对消费升级趋势的笃定。
3. 提前卡位未来,等时代追上来
无糖茶、健康饮品等布局,证明预判力比跟风更重要。
商业世界没有“速成神话”,三得利的故事,或许能给焦虑于“快速变现”的当代企业一剂清醒剂, 它用123年证明,长期主义不是空话,而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坚持,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创新未必是颠覆式技术,而是对消费需求的深刻洞察。
下次喝三得利乌龙茶时,你喝下的不止是茶味,更是一个百年品牌“慢熬”的智慧。